玉米丝黑穗病防治
ABOUT US
您现在的位置: 主页 > 技术交流 >
玉米丝黑穗病防治

  别名:乌米、哑玉米
  分布为害
  玉米丝黑穗病是我国春玉米区重要病害,各大玉米产区普遍发生,造成玉米减产甚至绝收。
  症状
  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菌为丝孢堆黑粉菌,黑穗里形成的黑粉是病菌的冬孢子。该病主要为害玉米的果穗和雄穗,受害病株多数果穗较短,基部粗,顶端尖,近球形,不吐花丝,除苞叶外,整个果穗变成一个大黑粉包,外观不呈瘤状。后期有些苞叶破裂,散出黑粉,即病菌的冬孢子。黑粉一般结成块,内部夹杂有丝状物,因此称为丝黑穗病。少数病株,受害的整个植株果穗畸形,呈刺猾状,大多数病株仍保持原来穗形,仅个别小穗受害变成黑粉包,也有个别整个雄穗受害变成一个大黑粉包。为害严重的幼苗可表现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症状。
  ①矮化​​型:主要是节间短,全株矮小,上粗下细,如笋状,向一侧弯曲,叶片簇生,暗绿色,叶片带有黄白条斑,抽出的雌雄穗为黑穗。
  ②矮化丛生型:病株明显矮化,节间缩短,叶片丛生,整个植株短粗繁茂。果穗增多,一般每个腋芽都能长出黑穗。
  ③多分蘖型:病株分蘖较多,每个分蘖茎上均形成黑粉,且大部顶生。值得注意的是,不是所有病株都有这些明显的典型症状,生产中常因品种抗病性强弱,土壤病菌数量的多少,以及环境条件是否有利病害流行而变化,有时,苗期发病症状又与病毒病、生理性病害等症状相混淆,所以,以上症状只能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。在诊断玉米丝黑穗病时,要注意与黑粉病的区别。两种病害的共同点都是产生大量的黑粉,区别在于玉米丝黑穗病只为害果穗和雄穗,而黑粉病则为害玉米的各个部位;玉米丝黑穗病的外观不呈瘤状,而黑粉病的外观呈瘤状。
  病原
  病原为丝孢堆黑粉菌,属担子菌亚门真菌。
  发病规律
  病菌以冬孢子散落于土壤中、混入牲畜粪便或附着于种子表面等形式越冬,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。该病的发生以土壤传病为主,冬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3年左​​右,土壤中,结块的冬孢子比分散的存活时间长。用病株残体或带菌的土沤粪未经腐熟或用带菌的病株喂养牲畜,均会造成粪肥带菌,而施用这些带菌的粪肥,引起玉米发病的概率会大大增加。种子表面虽带菌量不多,但仍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。从玉米种子萌发开始到5叶期前是玉米受侵染的重要时期,特别是幼芽至3叶期以前最易侵染,5叶期后受侵染很少,或不再侵染。侵染部位为胚芽鞘、幼根颈以下部位及根部。病菌侵入后,蔓延在生长锥的基部分生组织中,花芽开始分化时,菌丝向上蔓延进入花蕾原始体,有时生长锥生长较快,病菌蔓延较慢,未能进人雄花序,而只在果穗上发病。
  防治措施
  (1)前期在定苗及中耕时​​,根据病株的典型病状,应及时拔除或割除病株,后期玉米抽穗后黑粉尚未成熟散落前,及时割除病穗,并带出田外深埋。对用病株进行喂养牲畜,牲畜的粪便必须进行沤制腐熟方可进入玉米田或高粱田。
  (2)使病菌被翻入深土层,减轻为害。实施轮作,上年发生较重且病原菌在土壤中较多的地块要实行3年或3年以上轮作,轮作有困难的玉米主产区,进行2年或1年轮作,尽量避免连作。
  (3)不同玉米品种对玉米丝黑穗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。在选用品种时,应向技术部门进行咨询,尤其是发病较高,土壤中病原菌较多的地块,更应选用高抗或较高抗的玉米品种。
  (4)用2%戊唑醇(立克秀)湿拌种剂,按种子量的0.3%拌种,或干籽用25%粉锈宁可湿性粉剂,按种子量的0.3%-0.5%拌种,或用10.6%福·戊唑悬浮种衣剂,按种子量1%拌种,或用25%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0.2%拌种。
  (5)加强苗期管理。在提高播种质量的基础上,适时播种,低温年份及土壤带菌较多的地块,丝黑穗病易发生,切忌播种过早,并加强管理,促进玉米早生快出苗,出壮苗,增强抗病力,减少被侵染机会。要


1.jpg


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

绥化市兴盈种业有限公司

地址: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双河镇西北村

邮箱 : xingyingzhongye@163.com

电话:0455-8591520 

网址:www.xyzysd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