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米小斑病防治
ABOUT US
您现在的位置: 主页 > 技术交流 >
玉米小斑病防治

  别名:玉米斑点病
  分布为害
  玉米小斑病是一种真菌病害,为我国玉米产区重要病害之一,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温暖潮湿地区发生普遍而严重。在安徽省淮北地区夏玉米产区发生严重。一般造成减产15%-20%,严重的达50%以上,甚至绝收。
  症状
  常和大斑病同时出现或混合侵染,因主要发生在叶部,故统称叶斑病。发生地区,以温度较高、湿度较大的丘陵区为主。此病除为害叶片、苞叶和叶鞘外,对雌穗和茎秆的致病力也比大斑病强,可造成果穗腐烂和茎秆断折。其发病时间,比大斑病稍早。发病初期,在叶片上出现半透明水渍状褐色小斑点,后扩大为(5-16)mm×(2-4)mm大小的椭圆形褐色病斑,边缘赤褐色,轮廓清楚,上有2- 3层同心轮纹。病斑进一步发展时,内部略褪色,后渐变为暗褐色,天气潮湿时,病斑上生出暗黑色霉状物(分生孢子盘),叶片被害后,使叶绿组织常受损,影响光合机能,导致减产。
  病原
  病原为玉蜀黍平脐蠕孢子,属半知菌亚门真菌。
  发病规律
  主要以休眠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,成为翌年发病初侵染源。分生孢子借风雨、气流传播,侵染玉米,在病株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,发病适宜温度26-29℃,产生孢子最适温度23-25​​℃,孢子在24℃时, 1小时即能萌发,遇充足水分或高温条件,病情迅速扩展。玉米孕穗、抽穗期降水多、湿度大,容易造成小斑病的流行,低洼地、过于密植荫蔽地,连作田发病较重。
  防治措施
  (1)因地制宜,选种抗病杂交种或品种。
  (2)清洁田园,深翻土地,控制菌源;摘除下部老叶、病叶,减少再侵染菌源;降低田间湿度;增施磷、钾肥,加强田间管理,增强植株抗病力。
  (3)用40%卫福悬浮剂300ml加水1.5-2kg,拌种100kg。
  (4)可在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喷洒30%苯甲·丙环唑乳油3000倍液,或80%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。或45%代森铵水剂每亩100-150g,或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,或25%丙环唑乳油3000倍液,或50%敌菌灵可湿性粉剂80-100克/亩喷施,隔10天防一次,连续防治2-3次。


1.jpg


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

绥化市兴盈种业有限公司

地址: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双河镇西北村

邮箱 : xingyingzhongye@163.com

电话:0455-8591520 

网址:www.xyzysd.com